冯一鸣 2025-09-19 浏览 4552
过去几年,电动自行车“进楼入户”“飞线充电”导致的火灾事故频上热搜。许多地方纷纷出台禁令,以北京为例,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《北京市消防条例》就明确规定:“禁止携带电动自行车或者其电池进入电梯轿厢。单位和个人违反规定拒不改正的,最高可处1000元罚款。”
不仅居民要对违规行为负责,条例还进一步明确:物业服务企业需履行消防安全职责,承担相应管理义务。对于未开展巡查、未有效制止违规停放和充电的项目,相关部门将责令整改,情节严重者可能被追责。
换句话说:出了问题,不只是居民被罚,物业也难辞其咎。
电动车管理这个问题,说起来简单,其实现实中非常难管。只有身处一线的物业人最清楚,这件事之所以难,并非缺乏制度,而是实际操作的三重难度。
很多物业并未建立起系统的“电动车专项管理机制”。巡查没有专人负责,宣传贴完了就没人维护,出了问题只好“临时抱佛脚”堵电梯、发通知。并不是物业不上心,而是缺人、缺方法、也缺工具。
即使发现问题,物业也无法像执法单位那样罚款、拖车,最多只能劝阻。但面对不配合的业主,“劝”往往难以奏效,甚至可能引发冲突。
电动车是很多家庭的“刚需”,而管理措施被视为“不便民”。当物业试图加强管理时,经常遭遇微信群里的“反怼”,反而逼得物业“骑虎难下”。
虽然物业没有执法权,但根据《消防法》《物业管理条例》等相关法规,物业必须承担起日常巡查、宣传引导、隐患发现与报告等职责。
关键不在“有没有尽责”,而是能不能证明尽责了。
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,逐步建立起可执行、可留痕、可交差的管理机制:
不要等到突击检查或事故发生后再临时查场面、补记录。应设定固定巡查频次(如每日两次),明确负责人,所有记录形成电子留痕。
比如在巡查点张贴二维码,通过扫码打卡 + 填写巡查表单,不仅能节省纸质记录时间,还能实现后台留档,随时调阅。比起纸笔和口头汇报,这样的方式更稳定、更抗风险。并且结合计划功能,可以有限的做到漏检问题。
发现问题后,不要止于“口头提醒”。而是要有发现照片、整改通知、处理结果的全流程留痕。物业可建立简易上报机制,可以使用草料二维码生成“隐患上报二维码”,粘贴在楼道、电梯口、车棚等重点区域,保安或居民扫码即可上传问题。管理人员接收消息提醒后可分配给责任人处理,形成“发现-处理-复查”的闭环流程,这样才避免“发现了没管”的争议。
安全宣传、消防培训和演练不应只停留在形式。实际上,这些工作做了没有、谁参与了,都会在检查或问责中被追问。比如,培训人员到场扫描二维码签到记录、演练过程有照片或视频、学习资料扫码查看后能统计阅读人数。这些数据不光能应对检查,更能让宣传真正有覆盖率。
每一栋楼、每一个车棚、每一个电梯口,都应明确责任人,避免出事时相互推诿。责任划分应在制度中有据可查,同时也可以通过人员的权限分工来落实。
在电动车消防管理这类工作中,看起来简单:比如巡查记录、隐患上报、宣传留痕,但真正要做到长期坚持、有据可查、形成闭环,靠纸质台账和人工传达是远远不够的。可以借助一些数字化管理工具,让工作更好的落实。
但对大多数物业,不可能上线昂贵的智慧消防系统,相比之下,更适合的使用是一些轻量化、可快速落地的数字工具。
以草料二维码为例,而是通过粘贴二维码这种简单的方式,把管理流程数字化:贴个码、扫一下填写,就能完成记录上传、通知和归档。
这些方式的优势在于:
草料二维码解决不了管理态度的问题,但它可以把你已有的工作留痕,帮物业把制度真正“落地”、工作真正“看得见”。
电动车管理是行业的共性难题。物业无法也不可能取代执法部门,但完全可以通过常态化巡查、闭环管理、留痕宣传和明确责任,把该做的动作做扎实。
最终,能让项目避免陷入“出了事说不清”的被动,也能在监管和居民之间,找到一条更稳妥的平衡之路。
这不仅是应对监管的需要,也是保护物业企业自身的关键动作。在风险和问责到来时,能有底气地说:我们管了,我能证明我做了。
讨论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