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用平台内部专用二维码 - 生码知识

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二维码,如微信的“收款码”、抖音的“我的抖音码”、问卷星的“问卷发布二维码”等,对于这些各应用平台自己生成的专用二维码,草料只能对它们进行美化,没办法改变它们原有的功能,也不能突破平台对它的各种限制。

我们整理了这篇文章,简单说明一下这些由平台自己生成的二维码,其背后的原理和扫码后的事件规则,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。

各种应用平台生成的二维码是怎么回事?

我们可以先简单地理解为:二维码其实是一串网址,扫码实际上是读取这个网址然后访问。二维码所携带的信息,我们无法通过肉眼识别,微信、抖音、小红书等等不同的应用平台在二维码中注入的信息规则不一致,需要各自对应的服务器根据其编码规则解析。

也就是说,这些二维码中定义了一些只有自己的应用平台才能识别的信息,扫码后来实现相应的功能,例如顾客用微信扫一扫商家的收款码,就自动调起支付功能;用户打开小红书,扫一扫别人分享的小红书码,可以实现添加好友的功能。

file

以微信App为例,微信中有各种二维码,扫码后能完成不同动作,比如添加好友、支付或者进入某个小程序,这是怎么实现的呢?因为二维码中携带了信息来标识需要扫码后进行的相应动作,以及完成这个动作所需要的参数。服务器读取到这个信息后,会调用相关服务来完成功能。

扫码后又会发生什么呢?

因为规则是平台自己定的,所以用平台自带的扫一扫进行扫码,服务器会按照既定的规则解析,调用服务,返回给应用平台做进一步操作。

不过既然平台中做了扫码功能,如果用户用这个扫别家的二维码,这个时候识别出来的也许是一个网址,也许是一个特殊协议的url,不同应用会根据自身需求做网页跳转处理或者不处理:比如一些平台会屏蔽其他平台的二维码,扫码后提示需要用浏览器打开等。